宝宝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
|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尽早开奶好处多,医生会在产后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就让你给宝宝喂奶,最晚一般也不要超过6小时,妈妈的初乳最为珍贵,一定要让宝宝吃到。成功的母乳喂养要克服很多难题,妈妈要用正确的哺乳姿势给宝宝喂奶,掌握让宝宝衔住乳头的技巧,宝宝一旦能吃到乳头,力量是很大的,所以要预防乳头被吃破。喂完奶后,要记得给宝宝拍嗝。如果产后奶少,来学习几个下奶的好办法。[新爸妈必知的50条喂养建议] [母乳喂养应该注意什么? ]
|
人工喂养:
|
如果妈妈因为一些身体原因不能给宝宝喂奶,或者宝宝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吃母乳,那就得人工喂养了。刚出生的新生儿,消化功能弱,不能消化浓度较高的奶粉,应该先给浓度低一些的。也就是说不能喂全奶,应该喂1/3奶。3天后可喂1/2奶,一周后才能喂全奶。1岁以内的小婴儿,适合喂养母乳化奶粉,也就是配方奶,但母乳化奶粉并不能完全等于母乳。不可以用鲜牛奶来喂养宝宝,3岁以上的宝宝才适合喝鲜牛奶。
如果因为母乳还没下来,只是暂时喂奶粉,就先别用奶瓶喂宝宝,因为奶嘴吸起来比较省劲,宝宝一旦吃习惯了,就拒绝吃母乳。可以先用小勺子喂,或者跟产房里的其她妈妈要点奶吃。
|
宝宝日常护理
1.刚出生的疫苗接种:宝宝一出生,医院通常就会给宝宝注射头两次疫苗,一个是乙肝疫苗(出生24小时内)、一个是卡介苗(出生24小时内),现在有的医院不再常规注射卡介苗,妈妈们以后要记得按期给宝宝进行预防接种。[免疫接种手册] [定制接种计划表 ] [新生儿要及时接种2种疫苗]
2.尽早哺乳是下奶的最好办法:在宝宝出生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宝宝进行第一次哺乳,初期那些淡黄色稀薄的液体就是传说中的“初乳”,这是对宝宝最适宜的营养和最有效的防疫,千万不要丢弃。
3.要注意宝宝的脐带护理:要记得每天护理脐带,保持脐带残端干燥,每天涂抹酒精、碘酒消毒,洗澡时候注意别弄湿。[脐带脱落前后的护理要诀] [保护新生儿脐带的重要阶段]
4.第一次排便:宝宝出生24小时内会第一次排便,如果没有的话,需要请医生检查是否有肠道畸形。
5.宝宝身上的红斑是什么:宝宝出生头几天会出现皮肤红斑,也就是常说的“胎毒”,爸爸妈妈不必惊慌,也无需特殊处理,过一段时间自然会恢复。
6.正确认识新生儿黄疸:有的宝宝在出生第2-3天就会出现黄疸,当爸爸妈妈的要努力学习新生儿黄疸知识,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送去治疗,孩子受罪,大人心疼。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 [引发新生儿黄疸的5种原因]
本周提醒注意项目
妈妈的乳汁是宝宝最好的营养供应,特别是初乳,必须要喂给宝宝。 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爽。每天用碘酒、酒精消毒一次。 注意倾听宝宝的哭声,仔细观察,分辨你的宝宝哭声背后的意义,以满足他的需要。 无论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每天都要清洗私处。 抱起宝宝时,一定要用手支撑他的头部。 宝宝吃完奶,要给宝宝拍嗝,也就是把宝宝吃奶时吃进去的空气拍出来,这样宝宝就不容易吐奶了。
宝宝潜能开发,亲子游戏
玩是宝宝的天性,准备一些适合宝宝的玩具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玩具还能够提高宝宝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用手捏可以发出声音的橡胶玩具,或者是小型的舔弄类玩具,还可以选择一些色彩鲜艳,声音悦耳的吊挂玩具,如:彩色气球、吹气娃娃、彩条旗、较大的毛绒玩具、拨浪鼓等等。本周您可以用图案鲜明的图放在距离宝宝眼睛20~~25厘米处让他注视,直到宝宝不想看为止。另外,还应多和宝宝说话,虽然宝宝现在还不会说话,但是宝宝会很喜欢听到家长的声音。 [宝宝与生俱来的9种潜能] [新生儿的惊人潜能]
产后身体变化、恢复、护理
生完宝宝,妈妈的体重大约要减轻5公斤,子宫会迅速收缩成一个甜瓜那么大,完全恢复到正常大小还需要一些时间。催产素仍然在引起子宫收缩,妈妈仍会感到有些痛疼,2-3天后会消失。心脏、肝脏、胃和肺开始恢复到怀孕前的位置,让人感到轻松,但器官下滑也会有些不适感。刚刚完成分娩,全身心十分的疲惫,最需要的就是安静休息。
自然分娩的妈妈产后6-8小时可以坐起来。产后24小时内体温会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产后第二天由于分泌乳汁的原因乳房会增大,很多产妇会出现产后口渴。在产后第三天一般会出现产后体温升高和产后便秘的症状。 [产后第一天要知道的事] [产后没有奶水怎么办?] [产后睡不好,妙招来帮你]
产后饮食
分娩消耗了妈妈大量精力和体力,所以应及时调理饮食,加强营养。产后饮食应以富于营养、足够的热量为原则。但对于刚生下宝宝的新妈妈来说,身体仍处在极度虚弱的状态,同时肠胃的蠕动也较差,对食物的消化与营养吸收功能尚未恢复,所以分娩当天要多吃清淡汤食,如红糖水、藕粉、蒸蛋羹、蛋花汤等。[产后红糖滋补也需科学] 产后饮食不宜八大项] [剖腹产后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特别提醒: 发育指南只是参考,每个宝宝都是独特不同的;这里我们介绍的是一个普遍的婴幼儿发育过程,可能有不足之处,我们也在不断完善改进。如果发现与您宝宝发育的情况有所出入,请不必惊慌,因为宝宝个体差异,每个宝宝的发育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差异过大,您可以去医院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并做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