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陆!   免费注册 | 忘记密码 | 问题建议
小娃子首页 |亲子社区

238

浏览数
2015年1月20日 周二 妞妞成长第819天
2015-01-21 22:24:37    分类:默认分类  

   父母应该学会做个不完美的家长

说明】①“不完美”并不是故意 “做不好”、“总是做不好”,或“懒一点”,本文告诉你应该怎样理解。②本文引用的《做个不完美的父母》是我为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没有完美的父母》一书的中译本写的“推荐序”,这本育儿书为容易焦虑、经常感觉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有心无力的父母解开心结,让这些父母可以放心放手去“做最好的自己”,也许每个父母都应该读一读,因而强烈推荐

每天读着微博上许多家长重复地提问着育儿和子女教养上的许许多多问题,结束语总是“怎么办呀”,短短的140字,透露出改变孩子的急迫感,这时候,我看到的首先是家长的焦虑、无助、挫败感,忍不住便放下手中要做的事,尽可能回答几句,希望能够缓解他们的焦急心情。然而这些类似的问题一再被重复,我就不能不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父母们原本该享有的育儿之乐,变成永远没完没了的操心与焦虑、内疚与自责?

育儿问题如何造成家长“抓狂”?

我不断梳理,渐渐整理出了这么4条焦虑源:

1.      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未来,于是对孩子的未来的美好愿望形成一个“私人订制”的育儿模式,殊不知这样的一个模式忽视了孩子的个人特质和成长规律,也脱离了社会与环境的制约,于是实施起来,总是样样不如己愿,处处束手束脚,有力施展不出,有劲弄巧反拙;

2.      家长们都爱学习,于是购买了许多专家著述,然而这些育儿书并不是针对个别家庭和孩子的成长环境进行研究而开出的“处方”,更多的是专家的个人体会和育儿经验,照方抓药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根本问题没得到改善,甚至更糟,挫败感越来越强烈;

3.      社会资源的缺乏是眼下中国最为严重的问题。孩子成长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游戏场地与游戏设施、绿地等等,不是稀缺就是缺乏安全保障;育儿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指导或辅助的公益机构和运作机制,家长只能自己摸索,育儿变成一场精力消耗战;

4.      媒体,特别是微博及社区论坛上,每天读到的都是一些简单而概括的育儿或教养的教条,例如“好爸爸好妈妈是……”或“父母不能做的……”,把育儿书上的论述和大道理略去背景和实施条件,简化成4个或8个教条,在标题上肆意炒作,对家长具有强大吸引力,然而凭空飞来的教条进入育儿程序之后,造成的杀伤力之大,往往是无法防患的。

人文环境的建设、育儿资源的提供,责任在政府和社区相关机构,我们个人无着力处,撇开不谈。家长“私人订制”的育儿模式能不能匡正?可以通过有规划的家长教育。但育儿书及媒体上不着边际的育儿指导,是不是继续泛滥?造成家长更大的困惑?这种情况能不能改变?

引导家长建立正确育儿理念和正面教养手段才是亲子教育的正道

从原则上说,育儿书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和育儿体验,说大道理,指出必须这么做不能那么做,出发点都是好的,也是作者的责任感和无私的表现,这必须给予肯定,家长能不能领会,这是作者的表达能力和家长的学习能力问题。而在微博上断章取义抽出几个要点做成教条,天天都在重复必须这么做、不能那么做的警告语句,博主的用意也是好的,但用意好不见得就对家长有好处。

写警示语最符合微薄的碎片化资讯传播的特点,写起来不费劲,字数容易控制,而吸睛作用最强,博主看着转发量直线上升,满屏都有自己的杰作,粉丝瞬间暴涨,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是乐此不疲。

坦白说,我当初也有过这种做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与家长的频繁接触与交流,我终于惊醒,坚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亲子教育理念,在回答家长提问时总是直溯本源,要求家长反思问题的造成原因和发展过程,然后再针对个别孩子问题,提出思考的方向和改变的建议。但这么做很不讨好。许多家长总要立刻看到解决问题的一二三,不愿意反思自己缺失的ABC。经常我会在发布回答之后立刻被指责“说了等于没说”,这是“不懂表达”的无礼言辞,讲礼的就说:“您能不能说说具体的做法?”家长要求立竿见影,盯着看的就是“孩子做错”,事实上,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家长直接或间接造成,不解决家长的改变,就不可能改变孩子。如果家长总是记住几条“应该”、“必须”、“不能”或“不可”,就忽视了反思,总是给自己打100分,总是想方设法要直接增加孩子的分数,这就是自认“完美”,也要求孩子完美,没有直面问题的能力。要直面问题去按部就班解决,家长首先要认识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才有学习和改变的空间。

再进一步说,总记住几条警示,天天战战兢兢地要去照着实践,但这样脱离孩子的成长条件和环境因素,很快就被挫折打下深渊。挫折而找不到原因,长期的焦虑、挫败感,负面情绪高涨,亲子关系恶劣,孩子越来越“离经叛道”,育儿成了逃避不了的苦差,那还怎么“和孩子共同成长”?如果家长知道自己可以不完美,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那么在面对这些“警句”或教条的时候,就不会盲从,也就可以免除陷入痛苦与无助的深渊。

教条并非一无是处,老祖宗就给我们留下许多隽永的警句

我并不否定警句或教条的价值,相反,特别珍惜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教养智慧,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学习就是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但是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为智慧,智慧没有封顶,必须不间断地自我完善。“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不断追求真善美,如果自以为已经很完美,也就为自己的前进画下句号。而做最好的自己在于“知止”,就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因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呢?就是透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教条,“近道”,就是窥见门径,可以继续前进,但还不完美。

这就是我为什么特别推崇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的著作,要大力推荐《没有完美的父母》这本书。

  ———————————————————————————————————————————————

推荐序 

做个不完美的家长

阅读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的著作,总会有和阅读一般专家的家教类著作有不同的感觉——让你如饮琼浆玉液,很快就忘记育儿生活中日以继夜的精神煎熬和焦虑不安,从而心平气和,渐渐沉醉在亲子互相依偎,四眼相投,神会心融的温馨情景中。

和《理解孩子的语言》一样,这本《做个不完美的家长》同样具备无比的魔力。在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和几位家长交流阅读心得,大家的感受少有地一致,都是:“这是一次心灵之旅,她带动你去发现自己的思想言行和生活轨迹,时而皱眉深思,时而发出会心的微笑。在重复的阅读之后,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阴霾被释放了,育儿生活面对的种种困惑、挫败感渐渐地被扫除,让你有着重获新生的感觉。”

也许这段话有些夸张,但是,在这几年,当我每天清晨阅读着微博上难以计数的家长向我提问子女教养问题的种种案例,思考着何以家长有如此沉重的困惑与焦虑情绪的时候,我就渐渐明白了费利奥沙教授的用心良苦。

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很爱学习,这确实是优点。为了解除困惑,增进育儿实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购买了一些育儿专家的“巨著”。然而这些厚得有些不合理的著作,往往给予新手爸妈的不是解惑,而是施压,造成更为沉重的挫败感。这是为什么?

“那些所谓的专家是帮不上任何忙的。”费利奥沙教授说:“(他们)都带着一副懂行的神情,信心满满地鼓吹自己所谓的真理,而这些真理都随着流行趋势不断变化着……,父母若是不遵循时下正流行的方式,便会被心中的负罪感所折磨。”

为什么会被“负罪感所折磨”?每个家庭都不能脱离社会的影响,年轻父母在发现自己奉专家的指导为圭臬而磕碰得焦头烂额时,却看到别人好像应付自如,别人的孩子好像样样都好,于是做什么都要比一比,这一比,就崩溃了……。

费利奥沙教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家长从这个陷阱里解救出来。她抽丝剥茧,让年轻家长看到:

·每个父母在抚养儿女的初心都是美好的,如何保持这种美好的感觉,才是努力的目标。

·学习专家的育儿理论和实践方案固然需要,但孩子的成长面对种种的变数,没有一个“必然的标准”。

·即使理论完美,实践方法可行,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因为过去的经历、家族的传统、学习能力、当下生活环境以及在育儿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困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有不同的理解或领悟,于是读得越多,越陷于无法摆脱的阴霾,越找不到出路。原来期望的茅塞顿开,反而变得束手无策。

·在一次“心灵之旅”后,家长这才领悟:原来自己需要的不是教导,而是发现——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知道自己“想不通”的根源其实是被人为蒙蔽:传统观念、社会因素、专家的教训。相反,只有发现自己,知道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发现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于是才能建立“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信念。

“我们往往认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将自我期望投放在他们的身上,期待他们变成我们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是因为不能发现自己,进而忽视孩子的存在。于是,“父母往往是自发地去干预所发生的事情的,这种对于事件的自发性干预其实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而这么做,往往是专家在大谈教育理论时所忽略的。

许多父母其实知道:对于孩子的许多行为,你其实不必吼叫、不必责骂,甚至是不必多浪费口舌,你只需要一个脸色,或一个眼神,孩子就能领会,就会放弃“想试一试”的冲动,然而,“恰恰是我们固有的教育理念使我们做出了本想避免的行为。”

我总是在咀嚼着老祖宗们的几句箴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学习,在于发现自己的能力,但是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为智慧,智慧没有封顶,必须不间断地自我完善。这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和“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依据。而做最好的自己在于“知止”,就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因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道”,就是窥见门径,可以继续前进,但还不完美。

不完美,才有“做得最好”的目标,家长这样看待自己,也这样看待孩子。这才是育儿之道。

————————————————————————————————————————————

上一篇: 2019年1月21日 周一 妞妞成长第2213天
下一篇: 2015年1月19日 周一 妞妞成长第818天

用户名: 安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