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表的日记
- 父母需注重给宝宝补充微量元素
宝宝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种类有很多,比如铁、锌、碘等。这些微量元素的缺少会对宝宝的智力有所影响。微量元素是保持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作用于一些酶或激素,如果缺乏了这些微量元素,酶在宝宝体内的活力将会受到影响。 微量元素中铁的含量最多,它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许多重要酶的组成部分之一。缺乏铁将会影响宝宝的注意力和敏捷性。食物中长期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瘦肉、豆类、蛋、绿色蔬菜等辅食能够补充铁元素。 宝宝缺锌时会出现生长停滞、厌食、创伤不合等症状,严重的将会影响脑细胞的发育。专家建议宝宝可食用麦芽、全麦食品、洋葱等食物以补充锌的含量。 缺少蛋白质将会影响宝宝脑细胞的形成和发育。牛奶、蛋、鱼类、大豆制品等是补充蛋白质的首选食物。 碘缺乏可导致宝宝患克汀病,长大后则易诱发甲状腺肿。食用海带都是补充碘的好方法。 倘若宝宝缺少的微量元素较多,父母想用药品补给,则需要带宝宝到医院接受检查,然后对症下药,保证宝宝健康成长。
- 父母们应该听一听宝宝的心里话
在宝宝和妈妈的交流中,非语言的沟通比较多。看到宝宝皱眉头,妈妈就知道宝宝的尿布湿了;看到宝宝笑,妈妈就知道宝宝高兴了。因为宝宝听不懂语言,他们与妈妈是通过亲吻或拥抱等皮肤接触来进行沟通的。 等宝宝学会叫“爸爸”“妈妈”以后,就开始减少和妈妈的非语言性沟通。随着思维越来越复杂、学会的单词越来越多,宝宝就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宝宝的咿呀学语里总有一两句是大人可以听得懂的。 这时候的宝宝会使用他们自己独特的语言,也有很多妈妈喜欢用“宝宝语言”和宝宝对话,不过这不利于宝宝学会更熟练的对话。父母应该懂得如何使用好宝宝语言,但当然还要根据宝宝的年龄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子的长度。跟很小的宝宝说话时使用单个词语比较好,但跟3周岁以上的宝宝说话时,应尽量用3个词语组成的句子,并且一句一句地、清清楚楚地说比较好。 父母应该掌握好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是用语言来表达心里所想的,但有时候也会所说非所想或词不达意。如果不明白孩子心里想什么,只是根据孩子说话和行动的表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这样就很容易产生隔阂。 可能你也经历过这种事情。当孩子说不舒服时,父母便火急…
- 父母该如何给小宝宝剪指甲
新生的宝宝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此时宝宝指甲也随着人的长大而快速增长着,等到满月的时候,小宝宝的指甲就已经很长了。1~3个月的婴儿,手经常随意、不协调地乱动,长指甲容易划破皮肤;3个月的婴儿喜欢把手放入嘴里,指甲长了会藏有污垢,把细菌带入体内,引起疾病;另外,婴儿的脚趾甲过长会经常与裤、袜摩擦,易发生劈裂。因此,给小宝宝剪指甲也就成了爸爸妈妈必学的知识了。 婴儿的指甲细小、薄嫩,生长又快,父母应该定期给婴儿剪指甲。最好在宝宝睡觉时进行,以免孩子乱动而伤及甲床。剪时要当心,不要剪得太深,免得有疼痛感。要使用细小、清洁的剪刀,最好能到医药店买一把手术用的小剪刀来使用,因为婴儿的指甲很软且比较深,剪时不要伤及其他部分。同时要把指甲剪成圆形,以防婴儿无意识地抓破皮肤。剪完后要将孩子的小手擦洗干净,否则婴儿吸吮手指时容易吃进病菌。 稍大的宝宝大多也不喜欢剪指甲,父母可以试试用新奇的方法,比如在孩子的每一片指甲上,画上一个简单的卡通人物,而且每个人物的头发向指甲末端散开,每隔一段时间,便向孩子说“那些在指甲上的小精灵需要剪发”,也许,你的孩子以后会很盼望你替他指甲上的小精灵修剪头发呢! 如果…
- 忌不可让保姆来代替父母的角色
在城市,许多年轻的双职工家庭都雇有保姆。于是乎,一些年轻的父母就把家务事和照顾孩子的事交给了保姆。还有一些年轻的父母,干脆把管孩子、教育孩子的事也统统交给了保姆,自己却成了家庭中的“甩手掌柜”。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令人担忧的。 应当说,作为年轻的双职工家庭,请个保姆,帮助搞家务和照顾孩子,确实给双职工父母减轻了不少负担,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连管孩子、教育孩子的事全都交给保姆,让保姆代替孩子父母的角色的话,就不可取了。 首先,让保姆代替父母的角色,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据了解,许多保姆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且多数来自农村,她们的文化程度大都不如孩子的父母高,因此,把管孩子、教育孩子的事都交给她们去做,这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其次,让保姆代替父母的角色,容易把孩子惯出坏脾气。由于保姆是孩子的父母雇来的,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保姆对小主人一般都会百依百顺。这样久而久之,无形之中就容易把孩子惯出骄横、懒惰等坏毛病。 再次,让…
- 父母观宝宝流口水知病情
宝宝流口水虽然是其成长的必经阶段,但有的是正常现象,也有些是病理原因导致的,这时就需要爸爸妈妈们仔细观察,看看宝宝是正常的成长还是有其他原因: 如果宝宝的牙龈肿胀,有些微痒而感到不舒服,流口水的现象严重,并且还伴有喜欢咬东西,如爸爸妈妈的手指等行为时,一般为正常的长牙阶段。 如果宝宝的嘴唇、口角或嘴巴周围出现水泡,可能就是口腔溃疡或是口腔炎,这样会使宝宝因为怕痛而不想吞咽,这时宝宝流口水严重,还伴有无缘由的哭闹,让孩子张开嘴即可看到相应的症状。 如果宝宝口水流不止,同时又合并发烧、流鼻涕等症状,那么宝宝可能是感冒了或患有咽喉炎、扁桃体炎等而引起吞咽不良。 如感染手口足病等,都有可能会引起口腔内及舌旁的溃疡而导致疼痛、吞咽困难,也会导致宝宝流口水不止。 如果宝宝不小心咬伤自己的皮肤,使口腔内有破皮,就会产生疼痛感,而使孩子不敢吞咽口水,这种情况宝宝会在咬伤时大声哭泣,比较容易发觉。 另外,智障、昏迷、面部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膜炎后遗症等,都会导致唾液分泌过多,引起口水外流。 宝宝流口水不止时,可以从4个月左右开始,通过喂食辅食来自然避免或者减轻症状,辅食从泥、半固体至…
- 父母怎样辨别宝宝是否缺乏营养
家长们都知道要给宝宝进行营养元素的补充,但是一般家长都不知道孩子在那些情况下需要补充哪些营养;不知道宝宝缺乏的是那些营养,我们就来看看通常宝宝营养不良会有如下几种表现: 消瘦、食欲不佳、生长发育明显落后,与同龄宝宝比较,显现出面黄、赢弱的情况。 有表情淡漠,不活泼的性格表现,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和热能不足的关系。 最早的4个月时,宝宝个头较小,骨骼牙齿发育不良,出牙晚,小腿后面肌肉常常抽搐,就说明宝宝缺钙了,妈妈最好在这时给宝宝补充钙质。 若面色、口唇、眼结膜、指甲苍白,烦躁,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还表现为异食癖,即吃我们日常不能吃的东西,如纸张、煤渣子等,说明铁缺乏到一定程度,已产生缺铁性贫血。 若宝宝个矮,厌食、偏食、挑食、异食癖,反复发生口炎则可能是锌缺乏。锌对机体的性发育、性功能、生殖细胞的生成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含锌比较多的食物有海产品和瘦肉等。 若宝宝夜惊、多汗、头部呈方形、肋缘外翻,甚至有鸡胸,“O”形或“X”形腿,可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佝偻病,但佝偻病却并不都是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缺钙也会导致;缺乏维生素B2(核黄素)时,宝宝可出…
- 父母应与宝宝建立起美妙的沟通
做父母的都会发现,新生的宝宝很喜欢妈妈低声地说话。当宝宝没有理由地哭闹时,只要妈妈抱起来,对他轻轻地说:“宝宝乖,妈妈在这里。”他便真的不哭了。有的时候,妈妈甚至只是跟随着宝宝的发音,对着宝宝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词,宝宝就会安静下来。 研究发现,这些在旁人眼中看似毫无意义的对话,对婴儿的大脑发育有实际的帮助。研究人员在20个新生宝宝的头上,装上感应器,然后向他们先后播放他们母亲的录音,包括一段文章的朗读,以及一段母亲有意识讲的“宝宝语”。结果显示,婴儿大脑的前额位置,在播放“宝宝语”的时候显得特别活跃。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当宝宝听到父母有意识地跟他们说话的时候,大脑会变得更加活跃。 父母同宝宝说话、唱歌,用眼睛温柔地注视宝宝,轻轻地抚摸宝宝,这种感情交流,可以使宝宝的视野更开阔,对孩子的大脑发育、精神发育以及身体生长都有着极大的好处。经常与宝宝说“宝宝语”,不但有助于建立亲子关系,也能提升宝宝语言发展能力。 对于新生宝宝来说,最佳的交流方式就是像袋鼠妈妈一样地抱宝宝。在新生宝宝初临人世的日子里,父母可以通过持续地拥抱宝宝,好像把宝宝穿戴在自己的胸前一样,给宝宝以安全感。这是一种…
- 父母该如何正确的预防宝宝缺铁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出生4个月后,都需要开始添加一些含铁丰富的辅食,因为在妈妈体内储存的铁已基本用完,在进食辅食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到铁质的补充,宝宝极易患缺铁性贫血。 如果缺铁,一般会表现出喜欢吃稀奇古怪的东西,并且心情烦躁,总是哭闹,注意力不集中,易疲乏,生长迟缓等。如果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缺铁性贫血。临床上,往往是在家长发现孩子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抵抗力差等原因就诊发现缺铁性贫血,实际上在发生缺铁性贫血之前是有一个“隐形贫血期”存在的,这时候体内储存铁已经不足,虽然没有明显的缺铁表现,但是对孩子体能、智能的影响已经存在,且依靠治疗是无法彻底改变的。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对孩子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更为重要。 鸡蛋黄是比较理想的食品之一。鸡蛋黄里不仅含有丰富的铁,也含有宝宝需要的其他各种营养素,而且比较容易消化,添加也很方便。 父母们要掌握鸡蛋黄的添加方法,有两种:一是先把鸡蛋煮熟,注意不能煮得太短,也不要太长,以蛋黄恰好凝固为宜,然后将蛋黄剥出,用小勺碾碎,直接加入煮沸的牛奶中,搅拌均匀,等牛奶稍凉后即可喂哺宝宝。或是鸡蛋煮熟后,直接把蛋黄取出碾碎,加少量牛奶或肉…
- http://www.ci123.com/article.php/36875
作为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交流,为他(她)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逐步对宝宝听力进行训练。专家认为一个孩子的语言学习90%以上是从周围听来的,那么你可以做一些事来刺激宝宝的听觉。 读书、唱歌、交谈。为你的宝宝选择一本合适的书,或是给她讲你的故事,还可以把你正在做的事简短的告诉她(如:在你为宝宝洗澡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她): “妈妈在为你洗澡,你要乖乖的。” 解释。当你的孩子关注某些事情时,你要尽可能的向他(她)解释这个事物。 模仿。你可以模仿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声音给宝宝听。比如当你看见汽车时,可以对宝宝说: “嘀嘀!” 用声音引导。给宝宝一些柔和的音乐,或者将自己的声音录给他(她)听,也可以自制乐器(用勺子敲打不同的器具)。 玩具。选择一些适合宝宝年龄段的带声音的玩具。比如:一个有各种动物在内的农场音乐盒,让宝宝用小手触摸按键,按到牛,它就会哞哞地叫,按到羊,它就会咩咩的叫……或者是一个会唱歌的洋娃娃,宝宝用手捏一下娃娃的手,就能听到有趣的童谣。这样宝宝会了解声音是如何出现的。
- 父母与宝宝早期交流应注意哪些
1~2岁的孩子以语言和动作协调的培养为主。1岁后的孩子,语言的理解能力有较大发展,开始用简单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要求,这时应采用实物和词汇相结合的方法,使之认识事物;鼓励孩子多讲话,要求吐字清楚,用词准确;鼓励孩子用筷子吃饭,多做手工活动,以培养动作协调和动手能力。 2~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应培养宝宝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如自己进食、洗手洗脸、大小便等,鼓励他多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并注意品德教育。 与3岁以后的孩子交流,可以有意识地从一些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开始,但是一定要在孩子理解的前提下,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并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早期交流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在孩子具备某种能力之前的适当时期,给他们提供恰如其分的感官刺激,以加速他们的这些先天性的潜能变成现实。当然,过分提早刺激,也无益于孩子的发展和提高。如4个月左右的孩子喜欢用手玩弄胸前的玩具,可以在3个月时,在孩子的小床上悬挂一些玩具,让孩子能用双手抓到,这样能帮助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1岁半左右是孩子在语言方面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可以提前1~2个月,与孩子做简单发音的游戏,在玩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