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次
今天的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了,而且爱得忘情,爱得太急,爱得太切,以至于用自己的“爱”把孩子害得“体无完肤”而浑然不觉。
本书分别从“父母的观念”、“父母的行为”、“学习的误区”等几个方面对父母错误的爱进行了全面地分析与阐述,给为人父母者指出了正确的、卓有成效的“行动措施”。
父母只有真正重视它们,改正自己不恰当的“爱的方式”,才能避免把孩子推入“陷阱”之中。
有多少的父母、孩子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断所累、所害?有多少父母武断地在家庭成员中实行所谓的“平等”,让家庭“一团和气”?有多少父母认可“再苦不能苦孩子”、“树大自然直”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教育,有多少父母“重智轻德”,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能圆父母未圆的梦?起跑线——别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迷惑
如果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那么在起跑线时是否领先是不重要的。因为,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中国)郑渊洁
在短跑比赛中,当两个能力相当的选手站在起跑线上时,就看谁能够在枪声响的那一刹那迈出关键的第一步。而这个短跑项目中的概念,已被很多父母用在了教育子女上。如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众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座右铭。
在书店里,年轻的孕妇正在挑选胎教的书籍,并对身边的丈夫说:“现在都是一个孩子,我们不能让他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而一家有名的幼儿园,每到招生时,报名处就排起了长龙,收费较高的特长班更是家长的首选。家长以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由,希望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能多学一些知识。
周先生的儿子刚上小学1年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把儿子的双休日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奥数,就是英语,不是钢琴,就是绘画。周先生顾不上关注孩子的疲惫和无助,只知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看看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爸爸妈妈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在所谓的“知识和技能的海洋里遨游”,煞费苦心地让孩子游走于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特长班之间,不遗余力地动用自己所有的关系网为孩子择校、选班……
而父母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起跑线”在哪里?“起跑线”是谁制定的?起跑赢了,就赢得了一生吗?
《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中,在关于“您认为孩子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这个的问题上,有43%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从胎教开始;25%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在进幼儿园之前;24%的妈妈认为:起跑线应该设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和读小学之前。综合所有妈妈的选择,中国孩子的“竞争起跑线”平均设在宝宝出生后的第18个月,这堪称此次调查报告中的一个“大”发现。
看来,“起跑线”在不同的父母心中有不同的位置,父母认为孩子该在哪个阶段起跑,孩子就应该在哪个阶段跑起来。那么,父母在为孩子制定起跑线之前,有没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没有自问:我是不是儿童教育专家?我懂不懂教育呢?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想让这棵树苗茁壮成长的方法一定不是拔苗助长。拔苗助长本身就违背了一个人智能和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孩子这棵树苗该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他被培植在肥沃的土壤中,并接受足够的阳光雨露,就一定可以枝叶繁茂。
何况,让孩子在父母认为的起跑点开始起跑,对孩子的益处到底有多大?
刘女士有个5岁的儿子,孩子不到4岁时,她就给孩子报了绘画班。原本,孩子在她精心培养下人见人爱。但是,孩子最近脾气特别暴躁,不但好几次在马路上跟她扭打起来,还有一次居然当着同事的面顶撞她。这还不算,有一天,当她给孩子买回很多绘画书时,儿子却像疯了一样把书全部撕掉。刘女士气急败坏地打骂孩子,在毫无作用的情况下,又耐心说教,可是,儿子坚持不再学画画。无奈之下,她只能暂时让孩子停止绘画的学习。
孩子突然出现抗拒父母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且最近几年,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走上极端的新闻屡见不鲜。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不恰当的“起跑”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狂躁、焦虑等心理障碍性疾病,有个别孩子还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相信这一切都不是父母的初衷,父母只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结果,却输得一塌糊涂。父母一定要改变观念,一定要明确:教育要适应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而不是把成人关注的知识、技能,在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灌输给他们。其实,在儿童阶段,孩子的身体健康、心智发展远比知识教育更重要。而一个孩子3岁时难以做到的事情,到了5岁就很容易做到。父母没有必要让孩子做超越年龄、难以胜任的事情,因为这样不但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还会伤害他的自信心,让他输在起跑线上。
因此,请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害孩子。请理智而清醒地正视“起跑线”这个概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理论根据。父母一定要学会科学地为孩子找到人生真正的起点。